阿里云服务器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健康
健康 江苏之窗 2023-11-16 544浏览

啥都“进校园”恐怕也是一种形式主义

“小手拉大手”,任务花样多。媒体调研发现,“进校园”活动如今大有过多过密之势。反诈骗、学宪法、防溺水,禁毒、防艾、道路安全……有教师感慨,经常接到这样那样的任务,同时要求收集相关信息,督促家长和学生配合。家长三天两头签保证书,隔三差五接龙做题,“小手累了、大手烦了”。

校园似乎成了一个“筐”,什么都在往里装。固然,做好一项工作“从娃娃抓起”,由教育孩子到影响家庭进而改变社会生态,并非没有道理。然而,当太多非教学的事务性工作接踵而至,样样都要准备,处处都要留痕,就成了难以承受之重。此前有学校统计,一年之中收到的“进校园”活动竟有41项之多。

常识普及、法规宣讲,各类活动任务形形色色,不仅孩子们目不暇接,老师们亦难以招架,学习、填表、组织专题考试等等流程繁杂,工作量陡然增加,教学工作难免受到挤压。而家长们也忙得“团团转”,马不停蹄打卡拍照甚至“代答”,最后都成了“走过场”。

“进校园”活动有其积极意义,适当适量对丰富校园生活、助力孩子成长很有裨益。让人反感的,不是知识法规的宣讲普及,而在于很多任务很多方式过于“粗糙”。譬如有家长吐槽,曾经代答的一份安全题,小学生和初中生的版本一样,自家孩子看都看不懂。不关照学生理解水平,不考虑学校承受能力,一纸通知层层下达,只待材料上传、按校点卯,便“万事大吉”,本质上就是一种“管理懒惰”,当然也很难收获预期效果。此外,管理部门的分内之事频频向下转移,也是一种不良风气。

教育讲究务实求真,最忌敷衍虚浮。“搭车”进校园之风,是该缓缓了。与目标学校的教学工作关联度怎样,学生是否能理解,教师精力顾不顾得上等等,这些问题在校园外就得想清楚。寓管理于服务之中,告别形式主义作风,才能帮助学校更好聚焦主业。

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大事业,家庭、学校、社会都是不可缺席的责任主体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林林总总的活动,与其扎堆“进校园”,莫如做好社会“大课堂”。在社区、在商场、在城市街角,给孩子们创造更多元的融入场景,于生活之中习得更多常识通识,如此一来,孩子有收获,学校无包袱,家长更轻松,社会有进步,方为多赢。

原标题:锐评 | 啥都“进校园”恐怕也是一种形式主义

来源:北京日报客户端 评论员 田闻之

校园教育孩子 相关新闻加载中点击加载更多
江苏之窗

江苏之窗10000+篇文章

站点 微博

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江苏之窗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

返回列表

拓展阅读

阿里云服务器

Copyright 2003-2024 by 江苏之窗 js.cdxinw.cn All Right Reserved.   版权所有